研究型医院的调研报告

   

 

 

   定义

 

   研究型医院是指以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突出优势,以创新性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制定和修定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为水平标志的大型综合型医院。

 

 

如何完成一份研究型医院的定位调研报告?
 
 
 

对于研究型医院的理解

 

 
 

   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是借鉴了研究型大学成功发展经验。1876 年创建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现代意义上研究型大学的代表,经过 100余年的发展,到 1994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已达 125 所,其中一流医学院均为研究型医学院。在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走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前列。2004 年,301医院提出创建研究型医院,至今已经近十几个年头,经过多家医院近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内对研究型医院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研究型医院应是“科研、教学与临床医疗相结合”的典范。       

 
 

   大型综合性医院规模庞大,学科丰富、资金雄厚、医教研结合、综合实力较强,相较于中小型医院,具备实现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理论条件。因此,研究型医院应定位于大型的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

 

 

研究型医院特征与评估

 

 

   研究型医院一般应具备五个特征,即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持续自主创新,培养临床和科研水平兼优的拔尖人才,建设持续引领本领域技术进步的优势学科,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社会做贡献。

 

 

   根据研究型医院的定位、特征,对于评估研究型医院的体系标准大体应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人才指标 知名学者带头人、科技人员队伍总体的数量以及二者的科学比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数量。

 

 

   2.支撑条件 特色文化氛围、严格管理制度、一流实验室及先进仪器设备、国家重点学科及特色优势学科。

 

 

   3.科研投入 经费投入总量、外部经费和内部经费投入的数量及比值、内部经费投入占年度收入的比例。

 

 

   4.产出成果 产出创新性成果、发表科学论文的总量和人均量,制定和修定医学标准和规范的数量及专业领域分布,产出成果与投入的合理比值。

 

   5.学术声誉及社会认可度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术任职,同行专家评价,患者忠诚度及范围等。

 

 

研究型医院的成长背景

 

 

   从国际国内成功的研究型医院案例分析,有些是“所办院”,即医学研究机构非常强大,以研究支撑医院。还有些是“院办所”,即医院规模扩大后,创办研究机构,增强医院临床实力。

 

 

   “所办院”即医学研究机构支撑医院临床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是军队系统最大的医院,国家投入巨资发展和建设301医院。301医院前身是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医院允许向社会开放以及中央保健需求的增加,301医院逐渐发展成为不仅是军队最大,也是我们国家著名医院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科病研究所,原是北京市卫生局儿科病研究机构,随着市场对儿科病治疗技术要求的提高,首儿所逐渐成长为北京两大儿童医院之一,成为北京东部的儿科疾病诊疗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机构,1987年从三线地区搬迁回天津市,设立血液病研究所及附属医院,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医科院血液病研究所成立了海光医院,成为我国重要的血液病专科医院之一。

 

 

 

2017年6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升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院办所”即大型医院创办科研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医疗机构之一,在国内医院学术排名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北京协和医院积累了庞大的院士团队,具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上海瑞金医院依托医院内部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血液病学,设立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研究型医院的设施投入

 

 

 研究型医院在房屋设备方面的投入大体包括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条件、以基础支撑为前提的房屋设备条件、以专科方向为目标的特殊房屋设备。

 

   1.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条件包括

 

 

   医院临床科研人员:这些高级医务人员临床医疗、带教工作很多,大量时间是在临床一线,因此科研相关房屋条件和设备装备应在临床进行配置,以便医务人员随时开展科学研究。如专科诊区和专科病区应设置必要专科实验室、专科设备。放射超声等影像科室要适当多预留设备机位,检验病理应预留房间空间,用于新设备应用测试等。

 

 

   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国外著名医疗机构聘用成百上千人的专职科研队伍,如麻省总医院有专职科研人员2000多人,梅奥诊所专职医生与科研人员4000多人。研究型医院势必需要大量专职研究人员。因此,为专职研究人员配备中心实验室、科研办公室等科研、办公条件。

 

   外聘合作研究人员: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PI实验室(PrincipalInvestigator),主要是在科研立项后外聘或邀请实验计划主持人,采取实验室研究组长负责制方式,进行高效的科研课题开发。

 

 

 

   2. 有关科研基础支撑的研究条件包括

 

 

   医学信息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保存功能: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家级医学转化中心,主要依赖“协和三大宝”——院士团队、病理标本库和临床病历库。因此,病历对与医学研究有极高的价值。现代研究型医院不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先,而且尤其要关注医院数据的收集与保存,为医学研究做好支撑。

 

 

 

   建立长期病理标本库:病理标本是医学的重要证据,从历史角度看,病理标本的再分析再研究,对于不断发展的医学临床与医学理论,有着重要的验证作用。因此,研究型医院应对病理标本、血液标本等进行有效收集与保存,建立长期的病理标本储存库。

 

 

   配备动物实验用房:医学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而实验动物的饲养、寄养都有严格的环境要求。研究型医院应充分具备实验动物饲养、寄养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用于国内外广泛交流的学术平台:对于研究型医院不仅要随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发展,而且需要不断将自主研究的成果对外发表,为科研人员的影响提供通道,为医院知名度提供宣传的阵地。因此,需要设置期刊出版部门,和信息收集与发布的软硬件条件。

 

 

 

   3.以专科方向为目标的特殊房屋设备

 

 

   医学实验有别于基础实验的最大特征是医学专科属性。无论药品和生物材料器械,都必需要有临床的实验才能进入市场应用,而不同的医学专科一般会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设施设备。

 

 

 

   1)干细胞实验室:现代医学科技已经进入基因时代,对于干细胞的研究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医学专科领域,但不同医学专科的干细胞实验设施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是血液干细胞移植,需要专门无菌治疗舱,用于白血病患者细胞移植的关键阶段。而抗衰老领域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则需要专用实验室进行自体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两种干细胞的实验条件完全不同。

 

 

 

   2)临床药理实验基地:对于药品开发来说,国际与国内都有严格的开发验证程序,对实验室开发完成后,还需要对人体进行一、二、三期的临床药理实验。其中一二期药物实验不能直接使用医院编制床位,对受试者的观察与护理也与医院常规护理完全不同。

 

 

   3)智能3D打印实验室: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开发阶段。对于医院研发与临床应用3D打印技术,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条件,保证生物材料的制造过程严格受控。 

 

 

 

 

 研究型医院的常年经费

 

 

   我国具有实力的研究型医院都属于国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造成财政拨款经费比例低而科研经费需求量大的矛盾。据国家科技部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政府在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资金达10亿美元,而在临床医学研究上的投入却仅为2.5亿美元[1]。

 

 

   对比研究型医院发展成熟的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NIH)对其国内各大医院的资助金额巨大,每年在医学研究的投入近301亿美元,且有相当比例用于资助临床研究项目[2]。

 

 

   此外,美国社会设有许多的公益基金会,来自社会基金的捐助也是医院科研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型研究型医院也从医疗收入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目前国内医疗市场以利益为导向的大型医院,临床结余的经费全部用于扩充床位、扩大院区,而日益削减本就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对科研环境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有五分之一的人员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他们每年可获得近60亿的研究基金。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拥有全球最大的医院研究项目,年度研究预算超过7.5亿美元。 

 

 

由于研究型医院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工作,鼓励研究成果,组织研究会议,需要大量的日常经费给予支持。大致包括如下日常经费:

 

 

 

   1.聘用人员费用

 

 

   1)研究型医院的科研主力军是高级临床医务人员,需要科研项目匹配的科研管理经费雇佣人员为科室服务,减轻医师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

 

 

 

   2)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关键因素。国外医院均很重视人力投入,科研经费的一半以上用于支付人员工资。通过提供优厚薪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的科研技术人员,配备专职科研辅助人员及专职科研秘书等,建成一支专业化和专职化的临床研究队伍,有效缩短临床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供人力保证。

 

 

 

   3)研究型医院应根据课题情况,引进或合作设立课题组,包括学科带头人、实验室人员、信息专业人员、流行病学和统计人员、管理行政人员等在内的高素质团队,形成PI实验室的工作模式。

 

 

   2.设备设施运营维护费用

 

 

   1)设施维护费用包括中心实验室与专科实验室的运营费用,不断增加的病理标本储存空间和耗电、液氮等消耗费用。

 

 

   2)设备更新费用包括随着科技发展而更新的实验室设备,用于临床实验的新型号设备等。

 

 

   3.信息化建设费用

 

 

   包括庞大医学数据储存费用,软件维护与开发费用。

 

 

针对项目医院定位的建议

 

   1.建立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机制

 

 

   从国内外研究型医院的调查研究不难看出,研究型医院需要有别于普通医院的大量人财物投入,国内研究型医院发展缓慢也是由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临床医务人员过于繁忙而专职研究人员不足。因此,医院在建设之初,不仅要在硬件条件上进行适当投入,更要在医院运行机制、人员架构、日常经费等方方面面进行准备。

 

   2. 人才培养模式向研究型转变

 

 

 

   正如原301医院副院长、国家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先生所讲,“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医院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最可靠的支撑力量。当前,要突出抓好研究型人才的分级分类培养。包括研究型领军人才、研究型临床人才、研究型科研人才、研究型教学人才、研究型技术人才、研究型护理人才、研究型管理人才,这七类人才在研究型医院中的地位作用不同,都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宝贵资源,必须加倍珍惜”。

 

 

 

   因此,新建医院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使结构科学合理、梯队趋为优化,提高研究型人才培养使用的综合效益。

 

 

   3.新建医院规划硬件条件

 

 

   研究型医院要具有强大的临床医疗资源,其中设备设施与运营经费尤为重要。医院投资建设需达到达到大型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为将来成为研究型医院打造坚实的基础。

 

 

 

   4.独立的科研建筑投资

 

 

   作为研究型医院必备的中心实验与专科实验设施,科研建筑投资应能够承载未来一段时间医院对科研设施的需求。

 

 

   5.科研设施投入预留研究方向

 

 

   需要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后,再规划建设重点专科实验室。如果没有明确的专科方向,也只能预留条件,将来再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