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症医学中心与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2009年,卫健委根据中华医学会和有关专家建议,决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且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服务。

目前,关于重症医学科设置与管理的相关规范、指南较少,且时间久远。主要是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及与感控相关的《WST 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近些年,随着重症医学科的飞速发展,为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合理分布,减少患者的跨区域流动,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22年10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以下就《国家重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两个文件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与对比。

 

国家重症医学中心与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核心内容比较

章节内容

国家重症医学中心

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

基本

要求

基本

条件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设置重症医学科

设置重症医学科

设有重症医学教研室

设有重症医学教研室

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配置数量合理的隔离病房

配置数量合理的隔离病房

3年,重症医学科年均收治患者≥2000

3年,重症医学科年均收治患者≥1600

人力配比

医师与床位比0.8

医师与床位比0.8

护士与床位比3

护士与床位比3

医疗服务能力

功能

建立重症患者临床救治一体化管理体系,功能涵盖重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

建立重症患者临床救治一体化管理体系,功能涵盖重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

诊疗

服务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

肾病学专业

肾病学专业

内分泌专业

内分泌专业

免疫学专业

免疫学专业

普通外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

骨科

骨科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

胸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

妇产科

妇产科

儿科

儿科

眼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

肿瘤科

肿瘤科

急诊医学科

急诊医学科

麻醉科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

医学检验科

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病理科

病理科

医学影像科(包括放射介入科)

医学影像科(包括放射介入科)

诊疗

能力

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

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

核心

技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体外膜氧合[ECMO]

体外膜氧合[ECMO]

教学能力

教学

条件

面积3000平方米的独立教学区域

面积1000平方米的独立教学区域

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面积1000平方米的独立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场地

面积500平方米的独立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场地

国家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国家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资

构成

重症医学科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5 

重症医学科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0 

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

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20

重症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10人。

科研

能力

药物临床试验

能够开展新药临床试验项目

能够开展新药临床试验项目

医院

管理

远程

医疗

3年,年均提供远程医疗服务≥500

3年,年均提供远程医疗服务≥200 

信息化

建设

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要求

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要求

电子病历建设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等级测评五级要求

电子病历建设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等级测评五级要求

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

 

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

 

 

国家重症医学中心与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中,除了年均收治患者数量、教学条件等要求不用,其他要求没有太大差异。对比2009年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护人力配比的要求没有变化;两个标准对于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占比没有具体要求,只提到要配置数量合理的隔离病房